“以房養老”試點開啟近兩年后,全國四個試點城市成效并不樂觀,筆者認為,在遇冷的背后,未來應更多地聚焦于科學地設計產品,并且輔以完善的配套政策。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20日,全國反向業務投保人共78人59戶,辦完所有流程的是47人38戶。其中北京18人12戶、上海13人11戶、廣州14人11戶、武漢2人1戶。2014年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試點城市為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試點期自2014年7月1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近兩年的時間,“以房養老”這項試點的成果并不盡如人意。
在西方發達國家,“以房養老”是常見的一種養老模式,該模式起源于荷蘭,發展比較成熟的是美國,現已在世界上20多個國家相繼推出。這種養老金取得方式是現行基本養老保險的一種必要補充和選擇,是增加城鄉居民獲得更多養老資金的選擇機會。
為何這種養老模式在中國遇冷?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房子留給兒女”的傳統觀念在中國根深蒂固,這種觀念的轉變還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是在“以房養老”的產品設計上還存在缺陷,目前國內的以房養老產品設置比較單一,并沒有考慮到老年人的多樣需求,很多“以房養老”產品無論是在產品設計上還是在將來的具體操作上都置投保方以弱勢地位,不能達到“雙贏”的產品注定無人問津。
筆者認為,“以房養老”這一養老方式在中國仍有一定的需求空間,特別是對大量的“失獨老人”來說是一種不錯的養老方式。但當前最關鍵的問題是“以房養老”需要科學的制度設計和完善的配套政策。“以房養老”破局的關鍵在于推出切合消費者需求的以房養老保險產品,既能讓投保的老年人接受,也能保證保險機構的健康運轉,同時,各個部門的政策支持也是保障“以房養老”順利開展的基礎。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