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稱,不管這一輪調整怎么樣,有多少庫存,下一輪房價肯定還得漲
“基準地價漲了那么多倍,給老百姓的預期肯定是房價還要漲。不管這一輪調整怎么樣,有多少庫存,下一輪房價肯定還得漲,畢竟基礎地價一下子漲了那么多。”在華遠地產與迪卡儂品牌簽約儀式后,任志強這樣對記者表示。
同時,任志強稱,從數據上看,今年以來三線、四線城市的成交情況是好于一線、二線城市的,因此三線、四線城市的市場風險并不比一線、二城市大。
此外,對于業內再度出現的拐點論,任志強認為目前市場只是正常的波動,遠談不上拐點。
供求關系惡化
一年后房價或漲
8月28日,北京市政府發布了最新北京基準地價,與2002年版相比有明顯提高。其中,一級土地區域的商業平均熟地價為29980元/平米,辦公平均熟地價為29080元/平方米,居住則為28720元/平方米,工業為11600元/平方米。而2002年版的基準地價,其商業、綜合、居住用途最高的一級價格僅為9750元/平方米、8250元/平方米和7000元/平方米,最低的十級則分別只有140元/平方米、140元/平方米和90元/平方米。以一級居住用地為例,本次上漲的幅度超過400%。
對此,任志強表示,面粉價格漲了這么多,面包價格能不漲嗎,購房人的預期能不發生變化嗎。
而對于未來房價的走勢,任志強稱,“我沒說明年9月份房價肯定就要漲,但是如果到時候供求關系惡化,通常是會漲的,但是我不敢說,因為我現在沒有辦法預測保障性住房和棚改能供應多大的量給市場”。
市場無拐點
三線四線城市沒風險
9月1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8月份“百城房價指數”顯示,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771元/平方米,環比下跌0.59%,這也是繼5月份首次下跌以來連續第4個月下跌。
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7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4個,持平的城市有4個,上漲的城市有2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0.2%,最低為下降2.5%。由此,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樓市的拐點已經到來。
對此,任志強表示,“我不承認拐點,說過多少次了,往哪拐啊”。他解釋稱,所謂拐點,都是指下一個高點低于上一個高點、下一個低點低于上一個低點,但目前的市場不能保證這種情況,所以說沒法說拐點,只能說波動。同時很多房地產的數據也都是增長的。
此外,針對三線、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風險,任志強表示這部分城市沒問題,因為從數據上看,今年以來這些城市的成交量是好于一線、二線城市。
“從統計報表上可以看到,東部地區下降最大,不管是投資還是銷售,銷售大概下降17%,投資也下降最大,如果沒有三線、四線城市的支撐,全國房地產各項數據降幅可能將會更大。”任志強稱。
根據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的數據,全國主要的54個城市,今年前8個月住宅合計成交152.3萬套,同比下滑23.2%。其中二線城市成交47.1萬套,同比跌幅最大,幅度達33.4%。一線城市則同比下滑25.5%,而三線、四線城市的下滑幅度分別只有15.3%和16.3%。
華遠發力商業地產
上半年凈賺2.35億元
雖然任志強指出市場遠未到拐點,但在住宅市場出現波動時,其掌舵的華遠地產也開始重新發力商業地產。
任志強表示,華遠最早就是靠商業地產起家的,和華潤分手以后做商業地產稍微少一點。而今年華遠拿了幾塊地都是商業的,例如北京西紅門地塊是百分之百的商業項目,不過自持的量不會很大,畢竟自持的資金壓力太大。
而對于華遠與迪卡儂的合作,任志強表示,在互聯網思維的滲透和沖擊之下,未來新型商業建筑才能更吸引人,具有體驗性的品牌和商業項目在未來將更具有競爭力。據了解,華遠地產與迪卡儂此次合作的項目“華遠·好天地”位于北京市通州區。而雙方合作呈現在通州的將是迪卡儂最大的6000平方米的標準店模式。
此外,根據華遠地產近日公布的中報顯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8.24億元,同比增長137.1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5億元,同比增長3.05%;基本每股收益0.129元。
華遠地產表示,公司在2013年銷售規模出現較好增長,從而使得公司2014年上半年可結算的營業收入大增,但由于上半年結算的北京銘悅園項目為定向安置房、限價商品房及部分普通商品住宅和商業,毛利率較低導致公司整體毛利率下降。(來源:《證券日報)
相關鏈接
任志強稱:若不遏住地價房價還漲
素有地產界“大炮”之稱的華遠集團董事長任志強曾在作客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黃埔大講堂”時發表演講,他表示,“如果土地購置出現負增長,會帶來房價暴漲”。
“在中國,不要隨便說樓市‘泡沫’。”任志強表示,一二線城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回落,并不是開發商沒錢,而是土地不足。他引用近十年來樓市走勢數據表示,一旦土地供應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的時候,房價將更加危險,因為歷史表明,每一輪土地購置出現負增長,緊接著都會帶來房價的暴漲,“如果不遏制住地價上漲,房價將還會漲。”任志強表示,農村宅基地何時能入市投入使用,還取決于地方政府能否做好規劃配套。“這還需要很長時間,就好比,在農村修地下管道遠比城市慢。”
任志強認為,以目前人口算要有9億人住在城市,城市建筑面積從目前的190億平方米變成450億平方米,至少翻一番。但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一線城市是60%—70%,二線城市是40%—50%,一二三四線城市的比重差異非常大,僅相當于1920年的美國和1955年日本的水平。
“城鎮化的核心是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任志強表示,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決定了城鎮化和經濟結構。
任志強引述一系列數據表示,中國目前的城鎮化占用耕地過多,中國大陸的人均耕地高于日、韓,也高于臺灣地區,但城鎮化率卻不及這些地區。他認為原因首先是靠工業化帶動就業的思路,工業化占地多,但產值和效率不高,不僅造成建筑用地減少,還帶來環境污染、高能耗等問題。其次就是我國的土地和戶籍制度,制約了中國的城鎮化率提高和農民進城的資本,也制約了農民的教育和再教育、就業的能力和條件以及下一代的流動機會。
“由于我們城鎮化率不高,實際上,中國人均占有的耕地率比美國、西歐等低很多,還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任志強認為,中國未來10年中提高城鎮化率,尤其是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仍然是主要的經濟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