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央有關部署,推動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我國將逐步改變政府作為居住用地唯一供應者的情況,以更好地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那么,改變了政府作為居住用地唯一供應者的情況后,會帶來哪些變化?對于租房者和買房者來說,更為關心的則是以后房子的租金、房價是否會下降一些?
該如何解讀呢?
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
1月15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我國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深化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推動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
北上廣等13個城市試點集體用地建設租賃住房
據悉,為增加租賃住房供應,構建購租并舉的住房體系,拓寬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增收渠道,按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部署,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廈門、武漢、合肥、鄭州、廣州、佛山、肇慶、沈陽、成都13個城市正在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在試點城市,村鎮集體經濟組織可以自行開發運營,也可以通過聯營、入股等方式建設運營集體租賃住房。
我國宅基地將探索“三權分置”
姜大明還表示,我國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他強調,這是一項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但城里人到農村買宅基地口子不開,嚴禁下鄉利用宅基地建別墅大院、私人會館。
姜大明說,國土資源處于供給端的重要位置。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全系統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明確“住宅用地是保障住有所居的、不能用來炒作投機”,強化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制定住宅用地中期規劃和三年滾動計劃,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努力穩定社會預期。
關注:“政府不再壟斷住房供地”意味著什么?
如何理解“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北京市房地產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趙秀池告訴記者,城鎮住房供地屬于政府壟斷,因為城鎮土地是歸國家所有。這些年,我們看到開發商拿地,地價越來越貴,房價越來越高。實際上從土地所有制來講,土地分為城鄉兩種制度,城鎮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村集體也是一種土地的所有權,從法理來講,不僅是國家能夠供應土地,農村集體也可以是土地的供給者。尤其現在咱們提倡租購并舉、大力發展租賃市場,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利用起來。比如近來北京正在實施的集體土地租賃住房項目就是這種情況,北京市計劃于2017年至2021年的5年內供應1000公頃集體土地,用于建設集體租賃住房。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國土部鼓勵集體用地建設租賃房,有利于提高用地指標緊張的城市加快租賃房源供應的可能性。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等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的13個城市基本都屬于一二線城市,這些城市國有土地相對緊張,而部分區域存在的城中村等集體土地,如果部分進入租賃市場有利于房源供應,也有利于城中村改造。
張大偉還表示,多主體供應房源,必然需要多主體供應土地,預計未來非房地產企業開發集體土地的政策將會加速試點。另外,政府將不再壟斷住房土地供應,對集體土地價值將有非常大的提升影響。對于城市租賃市場影響最大,對于商品房住宅市場來說也能起到緩解供需的作用。
“今后不一定是房地產開發商拿地建房”
對于上文提到的我國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趙秀池表示,非房地產企業是指今后不一定是房地產開發商拿地建房,比如房改前有過住房合作社形式、再比如單位拿地建房。河南一直有一個公司,私人拿地,類似于房改前集資建房的形式,大家先拿錢,公司集合了錢,拿地,然后建房,再分房,成本價分房,比較便宜。“姜大明部長的講話主要是落實十九大報告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的精神。”趙秀池補充道。
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
15日,姜大明還表示,各地在改革試點中要認真開展農戶資格權的法理研究,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的具體實現形式,可以重點結合發展鄉村旅游、返鄉人員創新創業等先行先試,探索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農房和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促進鄉村振興的經驗和辦法。
趙秀池告訴記者,落實宅基地的集體所有權,是指我國現在對宅基地賦權是不充分的,現在城里的房子可以抵押、貸款,農民的宅基地沒有這些權利,落實宅基地的集體所有權意味著今后宅基地也將或擁有同城鎮房子一樣的權利,比如抵押、貸款等。趙秀池介紹,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主要還是要保障農民的宅基地,也就是只有農民擁有,城里人不能買賣宅基地。適度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權,意味著如果農民進城后,宅基地空置,是不是宅基地在一定期限內可以租賃,農民能取得一定收益?“把集體土地,尤其是宅基地充分利用起來,提供更多住房供應,對平抑房價、穩定房地產市場,起到一定作用。”趙秀池說。
(綜合新華社、《北京青年報》報道)
■相關鏈接:
哪些人和機構受益最大?
1.被地方政府認可的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國企、上市公司、發展態勢良好的創新企業等,他們可以獲得定向轉讓的產業用地,在上面給員工建設住宅。由此,企業競爭力增強,運營成本下降。
2.上述企業的核心員工、中高層,他們將優先獲得房子,甚至可能不止一套。
3.大城市近郊的農民,他們將通過集體組織獲得“合法建設小產權房”(一般只能出租)的機會,獲得大量的土地紅利,至少夠幾代人享用。
4.高學歷、有技術的專業人才、管理人才,他們可以跳槽到“有建房權”的企業分享紅利。
5.大城市及其周邊城市。只有這類城市才有持續的人口吸引力,而且越是一線城市、強二線城市(及其附近城市),實施上述新政之后,對優秀企業的吸引力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