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氣象,關于這一年的健康大計你想過嗎?在這個慢性病猖獗、各種疾病年輕化的時代,擁有健康的體魄更顯得彌足珍貴,要知道連90后都已經開始“朋克養生”了。但很多人自詡為養生達人,其實很可能是中了“假養生”的套。
枸杞、菊花自制養生茶?有講究
不知從何時起,上班族的水杯變得格外熱鬧:紅艷艷的枸杞、紅棗是基本配置,愛上火的加點菊花,嗓子不舒服來點胖大海,氣虛的配點黃芪,美其名曰“自制養生茶”。至于效果如何全憑心情,每天美滋滋地喝著就覺得自己走在養生的路上。
銀川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的吳曉晶醫生介紹,枸杞能“補腎生精、養肝明目”,的確是養生佳品,比較好的吃法是入羹湯、粥飯,滋補的同時也不易上火。圖省事的干嚼也不錯,但要注意控制在每天10-20顆之間,以免滋補過度。此外,身體有內熱如痰多、感冒發燒或者腹瀉者最好別吃。
現代人普遍用眼過度,每天吃點枸杞也算對癥。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枸杞的護眼功效主要依賴其中的玉米黃素,人體無法合成這一成分,必須從蔬果中吸收。大部分食物中的玉米黃素含量極低,唯獨枸杞“一枝獨秀”,能被人體直接吸收。但玉米黃素不溶于水,光是泡水或煲湯并不能完全釋放,最好能連湯帶水一起吃進去。
胖大海和菊花也不能想喝就喝。胖大海適用于風熱邪毒引起的聲音嘶啞,并伴有口渴、咳嗽、咽病等癥,連用3-5天癥狀好轉即可,長期飲用會損傷胃腸陽氣。菊花茶適合肝火旺、血壓高的人,但由于性涼,體虛、脾虛、胃寒、容易腹瀉的人盡量少喝,每天最好不超過5朵。
大棗紅糖能補血? 你想多了
不少女同胞都有這樣的經歷:大姨媽來的那幾天,總會習慣性地喝點紅糖水,據說能補血;一到冬天,臉色蠟黃、手腳冰冷(按照中醫說法這是“血虛”的癥狀),紅棗既美容又養顏,每天吃上幾顆,也不是什么難事。
營養性貧血一直是很多女性密切關注的話題,從十幾歲的小姑娘到孕媽媽,再到更年期女性,貧血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有數據顯示,我國15-49歲的女性中,貧血率高達15%。其中,絕大多數人屬于缺鐵性貧血,部分人同時存在維生素、葉酸及鋅缺乏等問題,這些情況也會造成貧血。寧醫大總院營養科陳啟眾主任指出,把補血的期望寄托在紅糖、紅棗上,顯然不符合現代營養學理論。
排除遺傳、藥物、疾病等因素,多數女性貧血的原因一個是血液損失,另一個就是營養不良。每個月的生理期或者罹患子宮肌瘤等疾病,是女性血液損失的兩大原因,此時治病才是根本。健康女性因為節食或者三餐不規律,沒有足夠的營養制造血紅蛋白,此時醫生建議的補血食品往往是紅肉或者動物血,而絕非大棗和紅糖。原因在于,它們所含有的植物性鐵吸收起來并不容易,還需排除多種妨礙因素,遠不如動物性鐵的轉化率那么高。動物血以及紅肉有血紅素這種含鐵色素,人體可以直接吸收和轉化為自身的血紅蛋白。
大棗的主要成分是糖,它的鐵含量約為2-3毫克/100克,桂圓干、葡萄干等水果干也是不錯的補鐵來源。紅糖95%以上是蔗糖,營養價值的確高于白糖,但鐵含量和大棗相當。一位身體健康的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攝入20毫克的鐵,換算成大棗紅糖的話,需要吃到兩斤才能滿足人體所需。
肉湯最有營養? 還得吃肉
天寒地凍的時節,在家煲上一鍋湯,連湯帶肉地吃下去,暖身又營養,這是很多人的冬季養生大法。偏偏有些人腦洞大開:這咕嘟咕嘟幾個小時燉下來,肉里的營養全在湯里,所以吃肉不是重點,喝湯才是關鍵。
其實肉湯大補是流傳甚廣的養生誤區,現代營養學已經證明,肉湯的營養價值其實不足肉本身的一成。湯的營養全部來自原料,原料中有水溶性的營養素和非水溶性營養素,水溶性維生素以及部分礦物質會進入湯內,而非水溶性的蛋白質超過90%仍然在肉里。所以,對于絕大多數消化吸收能力正常的健康人來說,每天只喝點肉湯,而不吃成塊的肉,所得到的蛋白質總量就太少了,也起不到補鈣補鐵的作用。在喝湯的同時,還要注意撇去上面的油,并盡量少放鹽,越淡越好。否則,養生效果沒看出來,肥肉倒是貼了不少,咸湯喝多了血壓也會升上去,那就與養生的目標南轅北轍了。
至于補鈣,直接喝牛奶酸奶,吃豆制品,吃綠葉菜,或者服用鈣片都可以,就不要指望骨頭湯了。曾經有人做過實驗,每100毫升的骨頭湯里大約含有2毫克的鈣,跟自來水差不多;而100毫升的牛奶則含有約104毫克的鈣。更有甚者,尤其鐘愛骨頭里的骨髓,其實骨髓里含有大量膽固醇,對于營養普遍過剩的現代人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對三高患者來說,肉湯中富含鹽分和油脂,不僅于身體無益,還會加重負擔,不如喝點粥湯來得妥帖。
“中藥零食”吃起來?且慢
隨著天氣日益寒冷,一些適宜冬季進補的食物旺銷起來,其中不少是含有中藥成分的“中藥零食”,如阿膠棗、茯苓餅、山楂片等。不少人認為這些中藥零食“一舉兩得”,既解饞又能滋補養生,可以當作日常保健食物。對此,中醫專家提醒,“中藥零食”既然含“藥”就并非人人皆宜,不能隨意吃。
吳曉晶表示,“中藥零食”無論多么美味,畢竟有藥用成分,中醫中藥講究辨證治療,藥補不能盲目,因為藥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果沒有對應癥狀的人吃多了不僅起不到進補作用,反而會影響健康。例如,阿膠有補血功效,但服用過量容易上火;茯苓餅利水健脾,但市售茯苓餅多含糖量較高,血糖偏高者最好少食或不食;龜苓膏性寒,不利于溫通血氣,體寒、脾胃虛弱者不宜食用。另一方面,含中藥的零食多以追求口感和美味為主,其中的中藥成分或劑量不確定,在加工炮制過程中也未必以有利于發揮藥效為優先考慮,因此拿“中藥零食”當日常保健品不太靠譜。
(來源《新消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