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銀川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出爐。銀川將投資1851萬元,在市區范圍內選擇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居民小區、學校、公共場所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
試點工作計劃一期選擇8個居民小區、1所大學城、5所中學、5所小學和5處公共場所開展,取得經驗后拓展至20個小區。一期試點區域計劃覆蓋居民15000戶,師生40000名。
按照《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參照國內先進城市北京、成都等地經驗,銀川市按“能賣則賣,有害單分,干濕分離”原則,將建立干垃圾收集系統、濕垃圾收集系統、廢舊物資回收系統和有毒有害垃圾收集系統四類垃圾分類處理體系。
2012年3月1日起,北京施行《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提出逐步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但是該條例的具體辦法目前仍未出臺,導致北京垃圾分類試點14年還在“原地打轉”。
而為了確保垃圾分類試點的順利運行,根據現有生活垃圾管理相關法規,銀川市將詳細盡快制定出臺《銀川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管理辦法》、《銀川市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垃圾分類收集單位(小區)達標考核驗收辦法》等一系列法規,及《銀川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南》、《垃圾分類設施、容器設置技術規范》、《分類垃圾清運作業服務規范》等標準,支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
試點范圍
東城人家、福星苑、燕鴿湖基地、寶湖天下、閱海萬家A、D區、翠柳島、金冠華庭、寧華園、寧夏大學寧夏長慶高級中學、銀川市北塔中學、閱海中學、銀川二十六中、銀川二十五中、長慶小學、銀川市興慶區回民第二小學、閱海小學、銀川市金鳳區第四回民小學、西夏區第二小學
四類垃圾分類處理體系
干垃圾收集系統:干垃圾為其它垃圾。
主要包括食品袋、保鮮膜、廢棄瓶罐、廢棄紙巾、廁紙和煙頭等。建立定點定時投放收運制度,進入原生活垃圾收集站運往大型垃圾轉運站,運往河東的生活垃圾填埋廠和焚燒發電廠進行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濕垃圾收集系統:濕垃圾主要是指廚余垃圾。包括廚房加工剩余物、剩飯菜、瓜皮果核、菜根葉、魚骨刺、骨頭、蛋殼和過期食物等,并計劃三種不同方式同時進行分類收集。
廢舊物資回收系統:由小區物業公司牽頭負責,分類別收集后送往再生資源回收系統做相應的處理。
有毒有害垃圾收集系統:包括節能燈管、廢棄手機、手機電池、充電器等。按照環保要求,實行單獨收集、運輸、貯存和處置,由有資質單位定期回收,進入自治區環保廳的危廢中心處理,建立顏色對應體系,每一種分類對應一種顏色;疑珜獫窭{色對應干垃圾,綠色對應再生資源類垃圾,紅色對應有毒有害及電子垃圾。所有與垃圾分類有關的設備、設施均按照類別對應顏色。
工作模式居民區
1.向居民分發灰、藍兩色家用標準收集桶,灰、藍、綠、紅四色垃圾袋,對家中垃圾進行干、濕、再生資源類、有毒有害類分類。每戶居民對應一個二維碼,灰、綠兩種垃圾袋上貼二維碼投放。
2.在居民樓單元門口配置灰色120L和藍色240L標準垃圾收集桶,并修建安放平臺,按照每20戶一組配備。每日于早7:00~9:00、晚5:00~7:00將家中分類收集桶中的垃圾袋對應顏色投放于樓下單元門口的垃圾分類桶中。
3.以每5棟樓為一組,在小區出入口就近位置設置紅色的有毒有害分類垃圾桶,并修建安放平臺,由居民用紅色垃圾袋收集后直接投放于小區紅色桶中。
4.再生資源類垃圾采用兩種方式收集。
一是按每5棟樓一組設置綠色的再生資源類垃圾桶,由居民用綠色垃圾袋收集后投放到居民小區內設置的綠色再生資源類垃圾桶內,依據二維碼交換相應積分或獎勵。
二是由居民自行送至集中收集房直接換取獎勵。再生資源類垃圾通過集中收集房收運至集中設置的處理場所依類別進行細分。
5.居民較為完整的衣物或物品,洗凈后送至居民小區內的垃圾分類集中收集房,由民政局、街道辦、居委會統一組織向貧困地區捐贈。
6.大件垃圾(電器、家具等)采用預約上門收集。
7.在數字城管中心或餐廚垃圾和再生資源處理中心建立垃圾分類收集的二維碼管理平臺,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實現分類垃圾的分戶管理。
學校
1.以班級為單位建立二維碼信息,在學校學生集中的地方放置可回收垃圾專用桶,用評星定級和積分兌換禮品或班費的模式鼓勵小學生積極參與。
2.在學校出入口就近位置(學校宿舍樓、食堂和班級集中的教室)擺放塑料瓶專用回收機。
火車站、行政中心等公共場所。
1.在火車站、機場、行政中心、市民大廳、銀川市圖書館等5處公共場所合適的位置各擺放2臺塑料瓶專用回收機。
2.在行政中心、市民大廳按照區域建立二維碼信息,擺放可回收垃圾專用桶,通過積分兌換辦公、生活用品,鼓勵資源回收利用。 (來源:《銀川晚報》)